环球时报-品牌中心

我们如何报道这个世界

——“环球大讲堂”系列讲座之头版新闻写作

  • http://hd.globaltimes.cn
  • 2013-4-22 16:43
  • 市场推广中心
  • 分享
字号:T|T

   

    “头版新闻是报纸的‘脸面’,集中反映了一家媒体的报道立场和价值取向”。4月17日晚7时,由环球时报社主办的“环球大讲堂”系列公益讲座在北大继续开讲。《环球时报》中文版要闻部副主任、资深编辑刘洋,为北大师生带来了题为“我们如何报道这个世界——《环球时报》头版新闻写作”的精彩讲座。他在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头版新闻写作的同时,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采编写作经历。
     讲座开始,刘洋现场征询了同学们心目中的“《环球时报》印象”,并在纷繁各异的回答中带领大家回顾了《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环球时报》由《环球文萃》于1997年更名而来,在1999年对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惨遭轰炸一事进行报道之后,逐步转变为以报道国际新闻事件见长、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新闻媒体。目前,《环球时报》的头版新闻主要报道国际重大新闻事件,兼顾事实与评论,着力为读者呈现海内外媒体的综合观点,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
     刘洋介绍到,作为一份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报纸,《环球时报》头版新闻选题的定位主要有三,即“重大事件、直接涉我和百姓关心”。依据上述选题原则,刘洋以近几年来《环球时报》的典型报道为例,分类讲解了头版新闻的选题和报道方法。对于国内重大事件和牵涉我国切身利益的“直接涉我”类新闻,如钓鱼岛事件、法国拍卖圆明园铜兽首等,《环球时报》注重综合境外媒体的不同观点和评论。对于常规政治类新闻报道,如“两会”新闻报道,报道立场和角度创新尤为重要。面对民族问题等敏感事件,要善于利用既往的报道经验和遍布各地的记者站挖掘背后内幕,他同时也提到,“报道敏感事件是一种义务。”如报道需要追问深访的专题性事件,要学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而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则需发掘事件以外的思考,表达中国人的态度与立场。

     具体来说,一则头版新闻经历了怎样的生产流程?刘洋详述了《环球时报》头版新闻的“前世今生”。事先搜集材料、早会确定选题、整理海内外媒体评论、根据选题约稿筛稿、当晚编辑组稿并撰写导语。刘洋告诉大家,《环球时报》的新闻生产重视综合不同国家的不同观点,依靠记者和编辑合力完成。“我们希望读者看到的是事件背后的信息、逻辑与客观的评论。”结合香港游客菲律宾遭劫持报道的亲身撰写经历,刘洋还为大家介绍了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头版新闻生产可能出现的短期组稿和临时撤换。
    撰写头版文章的导语是《环球时报》头版新闻写作的开端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300字的导语可能比3000字的正文更费工夫,既要浓缩整篇文章,还要跌宕起伏,能吸引读者” ,刘洋与同学们分享了导语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写导语最重要的是逻辑连贯,可以通过提问题、设置悬念的方法渲染事件的重要性。”
     在俄罗斯记录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在北爱尔兰感受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的“心灵隔离墙”,在日本体验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复杂情感,在韩国直面韩国海警与中国渔民的摩擦碰撞,在巴基斯坦亲历政府军的艰辛反恐斗争……从业八年赋予刘洋见证种种的机缘,以及寓于经历中的字字箴言。他讲座中的这句话着实让人难忘,“学会观察不同的立场,记录多角度的真相,在种种顾虑下追问坚持,让人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