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与央视联合主办博鳌中国改革议程分论坛

2013-04-18 16:23

 

  2013年4月8日《环球时报》与央视联合举办了博鳌论坛2013年年会“中国改革议程: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分论坛。《环球时报》为此次会议发布了观点集纳报道:

关键在于高效使用资源

  樊纲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推动中国改革,迫切需要打破垄断,包括国有企业的垄断,形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鼓励新思想不断涌现,使经济不断发展,其关键是如何高效使用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未来能够改进我们的效率,包括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如何进一步防治污染。中国有很强的发展潜力,经济年增长速度可能在二十年、三十年内继续保持8%,即使是7%,也仍是高增长率。中国还有35%的人口在从事农业,我们需要另一个二十年、三十年,每年创造一千万的就业机会,把他们转移出来安置在其他部门。经济增长的质量、幸福感都很重要,但量化同样重要,因为中国人口众多。

  巴尔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美国前贸易代表):中国改革未来面临的两个挑战一个是内部决策过程要更加高效,另一个就是推动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并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当前50%的GDP来自于投资推动,而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这种模式很难持续下去。与之相比,消费只占GDP的35%,这就需要下一代的改革要转向其他方面,实现消费拉动增长。

  林毅夫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改革需要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工业革新和结构的转化,中国在逐渐失去过去的人口红利,但我们还有更多的资源,现在我们的人均收入达到6000美元,而在1978年时还不到人均200美元,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消费增长是非常快的,但如果中国实现消费拉动型的增长,也要警惕出现像美国那样的信用危机。

  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伦敦经济学院高级客座研究员):中国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必须要很好地解决贫困问题。中国的“追赶型经济”已经走到最后阶段,肯定会不断降低劳动生产率。但中国的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可能一夜间大幅度改变,而社会保障制度和西方相比较为基础,需要花更多时间进行加强。

  樊纲: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转瞬之间克服所有问题。中国依然存在就业不足等问题,中国人工资水平低,就是因为中国还有很多剩余劳动力可以使用。因此我们的改革要推进到下一个发展阶段,政府就必须要做一些再分配的工作。我们必须同时解决数量问题和质量问题,使得中国的增长质量更高。

  改革需要加强民众参与

  林毅夫:系统地观察中国改革进程,我们往往能发现,国家决策层制定的政策目标要真正实现,必须要有基层的参与和配合。政府在决策的过程中听到公民的声音,这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成为现实,因为我们有网络、微博、短信以及一些社会调查的网站,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来了解人民的愿望和希望,从而改善自己的决策,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向前推进中国发展和变革。

  马丁·雅克:我所在的国家英国一直被认为是个善于主张辩论和民主的国家,但是现在在英国,人们参与的真正有意义的辩论是有限的,对正在出现的大变革他们往往无能为力。与之相比,中国人对本国外交政策的辩论,要比英国人对于外交政策的辩论有意思得多;中国社会还在进行关于改革的辩论,规模也非常大。

  巴尔舍夫斯基:要想实现经济领域的变革,一般需要完成两件事。一是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并制订一系列的计划;二是政治能力,使既定目标和计划得到良好执行。然而,改革必然会带来一部分人利益或权利的丧失,所以要想在中国社会目前达成一致,变得越来越困难。

  王一江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社会结构的调整和迅速走向多元化,使社会利益关系特别复杂多变,人们的诉求特别强烈尖锐并互相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利益团体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努力使自己成为各种声音中的最强音。这些原因造成了获取信息的困难,也造成了下一步改革进程中科学决策和有效施政的巨大困难。克服这些困难,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合法有序并且高效的社会沟通机制,鼓励公民参与改革决策。例如设立单一的综合指标,在公民投票的基础上,获得综合指数,作为对地方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从而为政府出台具体的改善民生、发展当地经济的决策做有效参考。

  应鼓励国企的竞争对手

  林毅夫:最重要的是在市场中实现公平的竞争,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需要有相似的竞争环境,它们都需要获得信贷和其他方面的资源。如果通过不断改革将国企的特权去除的话,无论什么企业都能够实现公平的发展。在中国的经济转型刚开始时,国企得到了很多政府补贴,现在中国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中国国企在国内市场中和国际市场中都非常具有竞争力,所以没有理由再给它们补贴。我们现在需要进行改革,同时还要发展更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去满足农民的需求。

  樊纲:现在很多的改革都要求政府削减自己的权力,要国企放弃自己的垄断地位,但他们是决策者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者,改革就是要改自己,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中国需要有一个远景目标,促进创新、竞争和新的思想。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使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要能够帮助私企、小企业。我们不是要直接改革国企,而是要鼓励国企的竞争对手。

  巴尔舍夫斯基:中国的国企垄断现象往往是在增长最快的领域,如电信等领域,外国投资在这些领域往往受到阻碍,所以我们密切关注的就是中国政府如何鼓励行业整合,整合是否有效,外国投资是否被允许介入这样的行业整合,中国的私企是否允许参与。同时,国企的能力也是一个问题,中国现在已经确定了一些战略新兴产业,这可能会创造新的大型国企,它们在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中的地位,同样值得关注。

  马丁·雅克:我认为国企将继续在中国发挥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进行了一次非常好的国企改革,现在好像国企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来说仍然非常成功。西方一些人现在认为公有企业可能会像官僚机构一样缺乏创新精神,但是中国国企的情况和欧洲国家的这些公有企业并不一样,它们并不符合西方国家的标准,但完全符合中国的盈利标准。处在这样一个中间点,中国政府显然需要进一步促进国企创新。(本文主要来自于《环球时报》与央视联合举办的博鳌论坛2013年年会“中国改革议程: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分论坛,杨锐主持。)

责编:编辑
环球时报市场中心
抖音号:HQSBSCZX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院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7层

电 话:010-65367694/65367686

传 真:010-6536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