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艺文化系列活动走进北京

2013-08-23 13:33

夏少丽与她的微塑作品

夏少丽作品《怀素书蕉》

刘泽棉作品《孔子》

   石湾瓦,甲天下。广东佛山石湾陶艺是中国陶瓷的三大产区之一,陶瓷年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世界总产值的1/4,有着“南国陶都”美称。近年来,佛山高度重视继承发展陶艺文化,不断擦亮“南国陶都”的品牌。8月22日至9月1日,佛山345件陶艺精品集体亮相国家博物馆,并在北京举行石湾陶艺学术报告会、陶瓷专场拍卖会等系列活动,让佛山“石湾公仔”走向全国,推向世界。

   本次佛山陶艺展展出了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夏少丽的作品。夏少丽是石湾刘胜记第四代陶艺世家传人,担任佛山市女文艺家协会会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培训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她的作品曾获得上海国际艺术节大使精品展银奖及优秀奖,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银奖,广东省陶瓷精品展金奖及银奖等多项奖项。夏少丽通过不断的学习,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来追求新意,她的作品意趣生动,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石湾陶艺首次集体亮相国家级殿堂

   此次佛山陶艺展由广东省岭南文化艺术促进基金会、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艺术创作院承办,展览面积约1700平方米。

   佛山市市长刘悦伦说,石湾陶艺首次在国家博物馆这一国家级殿堂上集体亮相,全面展现了佛山五百年薪火相传的陶艺史,堪称佛山陶艺最高档次、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接下来,佛山还将实施包括人才培养、政策推动、产业链完善、理论研究在内的一系列品牌价值提升计划。

   此次展览有“四大亮点”。第一,展品年代跨度最长。从明朝至当代,跨越几百年,每个年代都有代表作,系统呈现了石湾陶艺发展的脉络。展览精选300多件明、清、民国和当代石湾陶艺优秀作品,分为民窑古韵、当代经典、百家竞技3个单元进行展示。其中100件明、清、民国和1949年至1980年间石湾陶的代表性文物,展示了石湾陶的历史底蕴、发展脉络和高度水准;200余件1980年以后至今的石湾陶艺大师的作品,展示了石湾陶继往开来的非凡成就。

   第二,大师作品最齐。佛山市的18位国家级大师均有多件作品参展,是一次石湾陶艺的精华之展。代表性艺术家从黄炳、陈渭岩、黄古珍,到潘玉书、霍津、刘传,再到刘泽棉、廖洪标、梅文鼎、黄松坚、刘炳、潘柏林……充分展现了石湾陶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

   第三,展览规格和平台最高。这次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品级别高、种类全、数量多,是国内博物馆界罕见的大型临展之一,全面展现了佛山五百年薪火相传的陶艺史,可谓盛况空前。

   第四、部分展品最神秘,属首次亮相。展品主要来自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以及佛山陶艺家提供的个人代表作和私人藏品。当中有部分文物为故宫博物院内的清宫旧藏,是皇家御用之物,此前从未对外展出,实属难得。而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收藏的石湾窑人物塑像、动物造型陶塑,都代表了佛山陶艺的最高水平,可谓难得一见的精品。

   此外,在8月22日举行的陶艺展开幕式上,佛山市政府与广东省岭南文化艺术促进基金会签署《提升佛山陶艺文化合作备忘录》,在陶艺理论研究、宣传推广、举办陶瓷艺术节和陶艺精品定制购藏等4个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佛山陶艺要“过长江”

   “业内曾有戏说——‘石湾陶’过不了长江。佛山陶艺深受粤港澳台及东南亚藏家喜爱,但石湾公仔在中原和北方的认知度远远滞后于景德镇陶艺。此次由佛山市政府牵头的陶艺展选择在国家博物馆开展,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推广石湾、促进石湾陶艺发展的机会。”陶瓷艺术大师廖洪标说。

    据了解,石湾陶瓷业在清朝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的佛山被列为全国“四大名镇”和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而“石湾公仔”这个亲切的称号在海外早已叫响,甚至可以与法国雕塑相媲美。但是“石湾公仔”在国内,过了长江北岸,却少有人知。因此,业内有一种说法,石湾公仔“难以走出岭南”。

   谈及石湾公仔与北京的情缘,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回忆说,“文革”前,石湾雕塑在北京的影响力很大,外地进京的陶瓷雕塑中石湾占的比例很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文革”前。但在“文革”后就出现一种新情况,北京所有的大百货公司的餐具柜台、陶瓷雕塑柜台等,都不再愿意经营这些东西,石湾陶艺来到北京的就比较少了。事实上,佛山陶塑近年来向海外的拓展面较大,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华人中的影响超过了国内其他地方的瓷器。

责编:编辑
环球时报市场中心
抖音号:HQSBSCZX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院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7层

电 话:010-65367694/65367686

传 真:010-6536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