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红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

2024-07-22 14:5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 昌吉州)广袤的大地上,乡村在“红色引擎”的强劲驱动下,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这是一场从内而外的蜕变,让乡村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最终迈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7月15日至20日期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协调组织中央驻疆媒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媒体参加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多个县市,旨在通过实地探访,全面展现昌吉州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显著成效。

筚路蓝缕,点燃乡村“新动能”

“那年的风沙特别大”——已经过去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以下简称 腰站子村)党总支副书记刘长会依旧对2009年的春天记忆犹新。

在2009年,该村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标志着土地流转拉开帷幕。“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老百姓的第一反应就是你把土地拿走那我干啥去?所以老百姓不配合,也不愿意干这事。”刘长会说。

面对这样的情况,村两委先统一村里的党员思想,在村里党员的带动下,有110户共5400亩地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种植的订单玉米遭遇大风沙,“地膜铺到地里风都给扯掉了,当时的村两委班子压力特别大。”刘长会说。

那段时间,村两委班子就在地头上吃饭,皮肤晒得黝黑,很多人“嘴上都是血口子”,就是凭着这一股劲儿,通过精细化管理,第一年下来,村民们发现,同样的技术同样的地,流转到合作社就是能多挣钱。

示范效应让村民们“整组整组地加入”,最终用了9年的时间,该村3.5 万亩地全部流转完成。

“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我们安置他的就业,种植能手优先安置到合作社当片区长,一个人管理1千到2千亩地,发基础工资,年底根据产量再发绩效工资,一个片区长干7个月,可以拿走7万到12万的工资。”刘长会说。

目前,合作社已流转经营土地 20 万亩,还先后推出面粉、手工拉面、食用油、杂粮 40 余种绿色、有机农产品,获得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的有机认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2022年腰站子村合作社及各公司实现产值4.2亿元,为村民发放分红680万,入股分红率22%,户均1.54万元,人均4300元,村民入股分红已连续12年达到20%以上。同时,为本村和周边310名村民提供了长期岗位310个、短期岗位2520个,村民年收入最高达20余万元。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吸引60余户外来居民到腰站子村居住、就业、创业。

在党建引领下,腰站子村实现了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村民收入稳步增长,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如今,腰站子村已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村庄。

深计远虑,打造振兴“新乐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以下简称 乐土驿镇)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该镇“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成立农业、物业、商贸、物流、旅游五大发展公司,并依托乡村振兴项目,培育花砖预制厂、鲜食玉米厂、滴灌带生产线、预制板生产线。逐步形成了资源配置从“分散”到“聚合”,产业组织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利益分配由“一方独享”到“多方共赢”的小产业集群。

目前,乐土驿镇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400万元,郑家庄、东梁2个行政村跃入“千万元村”——对此,乐土驿镇党委书记马欢用“力量下沉,产业先行,学用结合,服务增效”总结了原因。

马欢介绍,通过践行“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乐土驿镇建立了党政班子成员包村联户联企、镇机关干部包村联户、“村村都有研究生”人才下村等工作机制,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服务触角下延。

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

在乐土驿镇,听讲座、看视频、学案例、做交流、微活动等方式已成为该镇党员教育学习常态化内容。

“党员‘包林、包路、包河’,建立‘支部号召、党员带头、村民报到’的投工投劳工作机制,形成人人参与助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马欢说。

2024年底,乐土驿镇要实现末级渠道全贯通、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智能电动球阀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全应用。同时,还将培育一批农业综合网络直销平台,使农民成为“新农人”、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流量成为“新农资”。

“未来三年,村集体收入过亿!”马欢说,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持之以恒兴产业,放大支部引领效应外,还需要持续不断抓骨干,放大“头雁”领飞效应,以及坚持不懈激活力,放大人才的支撑效应。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这个坚强的战斗堡垒。”马欢说。

身先士卒,画好富裕“同心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城关镇山坡中心村(以下简称 山坡中心村)位于阜康市区以南9公里,距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山天池门票处1公里,京新高速穿境而过,S111省道南北贯通。

20年前的山坡中心村,村民靠种地为生,经济收入单一。2005年,阜康市启动三工河谷综合整治工程。短短2年,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居。

但随着天山天池门票处下迁到距山坡中心村约一公里的台地,为了给景区建设预留空间,征用山坡中心村耕地1600多亩,村里只剩下了680亩地。

人均只有9分地——如何破局?怎么奔小康?

山坡中心村西临天山天池旅游公路,南依新建的门票处,每年100多万游客从此进出。或许“旅游饭”可以吃,但“怎么吃”对于这些农民而言,谁都不敢轻易尝试。

“我以前在天池上开过餐厅,当干部的不敢干,老百姓就更不敢干了。”2010年,时任村委会主任的褚彦斌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褚彦斌的鱼庄一炮走红,一年挣了四万多元,他给别人说挣了七八万,他说觉得这牛得吹,不然没人跟着干。

趁热打铁搭建平台,山坡中心村吸引有经验、有能力、有想法的12名经营户快速发展,为村里的旅游又添了把火,从此旅游事业逐渐“燎原”。

2020年,山坡中心村为了避免过度内卷,把目光投向了民宿。村民犹豫不决时,又是6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齐维德站出来,投资20多万元开建民宿,当年就收回了一半投资。到2023年底,山坡中心村已有民宿14家,床位近300张。

如今山坡中心村已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日游天池,夜宿山坡”品牌越来越响亮,年平均接待游客68万余人次,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余元,人均纯收入达3万余元,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全村55名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驻山坡中心村第一书记杜建江看来,山坡中心村的蝶变,源于总有人率先垂范。

“那些党员没藏着也没掖着,就是干给群众看。老百姓看到能挣到钱也就有了希望,旅游这个事也才能一步步干了下来。”杜建江说。

责编:马英
环球时报市场中心
抖音号:HQSBSCZX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院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7层

电 话:010-65367694/65367686

传 真:010-65367522